发烧撸铁到凌晨,直接练进ICU?这和说好的健身不一样!

各位爱撸铁的盆友们,最近看新闻了吗?

新华社一条10w+的“小伙发烧健身练进ICU”推送,可是震惊了许多人!



几周前,24岁的小陈(化名)如往常一般准时去了健身房,即便已经发烧了三天,却依然抵挡不住训练的脚步,从晚上下班一直训练到凌晨。


训练完,小陈感觉异常炎热,于是骑车兜风回家,没想到,刚到家门口,就两眼一抹黑地倒了下去。


经过当地医院检查: 小陈是由于急性肝衰竭导致出现的肝昏迷,紧急转移到树兰(杭州)医院,住进感染科ICU病房。


在医生们详细了解会诊后,小陈被确诊为病毒性脑膜脑炎合并肝功能衰竭,肝性脑病,在针对性地进行治疗3天后,小陈终于逐渐恢复神志,顺利转出重症监护室。


健身行业新闻图





健身」为啥会练到进ICU?这是个什么练法?


据新闻消息:小陈曾是一名健身教练,为了参加比赛而屡屡超负荷训练。以他的身体条件,深蹲至多只能做120公斤,却屡次突破极限达到150公斤,且训练当天还感冒发烧。


如此超负荷的训练,早就超出了他本身所能承载的极限。




原来是过度训练惹的祸!


看来,今天咱得好好唠唠「过度训练」这回事啦。





  什么是过度训练?


所谓“健身”、“撸铁”,实际就是身体不断适应外界强压刺激的过程。


要想取得进步,就必须通过训练将“超负荷活动”施加在生理系统上,身体再在之后的修复阶段中,进行“超量恢复”。


但如果,身体无法从一次超负荷活动中得到充分恢复,超负荷就无法产生进步,而之后缺乏充分恢复的超负荷活动,就将发生「过度训练」


健身举铁图


对于初级训练者来说,过度训练的症状常常较严重:


运动表现下滑、睡眠质量差、慢性疼痛增多、情绪异常波动、慢性的心率升高、食欲不振、体重下降以及其他各种生理心理异常。


实际上,这与严重抑郁症的生理症状相同,抑郁症也是由长期压力积累导致的。




 怎样判断过度训练?


目前,暂没有绝对量化、通用的“过度训练标准”,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生理、心理反应判定是不是运动过度了。 



  •  心跳 


要通过心跳判定是否运动过量,需要在早上刚睡醒时,用手指测量一分钟的脉搏,把它记录下来。


经过3周的记录之后,你将会拥有非常值得参考的心跳数据。


用高强度训练之后的两天到三天的心跳对比之前的平均值,如果每分钟的心跳上升了7下或者更多,则代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;


如果你发现心跳已经持续上升超过两周、甚至三周,那么可能就是过度训练了。


  •  主体异常感受 


根据以下症状进行自我对照:


①运动表现下降,对训练缺乏兴趣并感觉疲倦;

②情绪起伏变大,易怒或者抑郁 ;

③饮食习惯改变,例如食欲下降、暴饮暴食、嗜吃甜食;

④有感冒、过敏、皮肤炎、青春痘大爆发等状况出现;

⑤睡眠质量下降,如失眠、做噩梦或者嗜睡;

⑥持续性受伤;

⑦肌肉持续酸痛或者肿胀,即使休息3天或以上都无法恢复;

⑧月经失调 。





如果以上症状出现2项或以内,那么你只是身体因为训练而疲劳了,并不属于训练过度,这时候要下调训练的次数和运动强度;


如果,以上症状出现了3—5项,你就已经进入过度训练的警戒区内了,应该好好休息,减少40%—60%的训练量,否则再训练下去会大大提升身体受伤害的风险;


如果已经超过5项,那么你已经过度训练了,先好好休息吧!如此训练下去不但没有效果,身体上的病症更不会康复。


健身锻炼配图




 怎样应对过度训练?

 

如果已经发生过度训练,则应该立即投入时间恢复,休息1~2周,避免所有训练,但要注意合理饮食。


在这段时间内,身体会重新储备能量,神经系统逐渐放松,回到正常状态。


完全休息1~2周后,不要立即进行高强度训练,应从中-低强度开始,逐渐提高自己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。


健身运动拳击


当然,最好的方法还是防患于未然,正确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,从根源上避免过度训练。


要知道,较大的进步,都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积累而来的,而不是通过单次训练的冒进。


尤其,对于初级训练者而言,更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,稳妥执行线性增长计划,留出合理的恢复时间




 最安全的训练方法 


看到这里,明白了吗?


训练并不是越多越好,合理的计划、足够的休息更重要


在训练之前,你应该有一个量身定制的训练计划,自己撰写or请专业人士定制皆可,之后按照计划执行。


训练频次,我们更提倡,每月12~15次



国家体育总局在《全民健身指南》中指出:


“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,或75分钟以上的大强度运动。”平均算下来,就是每月约10~12小时


每月10小时≈每周3到4次的1小时运动,不论是增肌、减脂、塑性,这个频次都能满足需求。






千万不要以被练哭为荣,而是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,制定科学的计划,量力而行。


让我们在健身的路上fu相监督,科学健身~


【参考文献】

[1]安迪·贝克(美),马克·瑞比托(美). (2018). 力量训练计划P14-P31-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

[2]运动生理学编写组. (2018).运动生理学-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.





体德智训


「过度训练」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,合理制定「训练计划」才是正确的科学健身方式。


NASM美国国家运动医学院独有的「OPT最佳训练模型」,能帮助健身教练从不同阶段,为不同基础的用户制定专属的训练计划,并且获得最佳运动表现。




相关推荐:

8周专业健身训练能给你多大的改变?